6分鍾讀完,唐朝詩人的“朋友圈”,背下來,以後就是文化人
在前兩期內容裏,我們講了唐代詩人的“朋友圈”,以及詩人與詩人之間的恩怨糾葛,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。
關於唐詩,一定要記住兩個人,一個是張若虛,他的《春江花月夜》有“孤篇蓋全唐”之美譽,被稱為“唐詩開山之作”;另一個人就是王勃,他的《滕王閣序》被譽為“千古第一駢文”。
而唐代詩人之間的關係,盛唐基本可以圍繞張說、張九齡展開,中晚唐時期,可以關注裴度、令狐楚,那些著名的詩人,幾乎都和他們有關聯。
今天我們繼續講“北宋”詩壇那些事,厘清詩人之間的關係,也有助於更好地消化詩詞。
開寶八年,公元975年12月,趙匡胤攻破金陵,李煜奉表投降,南唐滅亡。
三年後的七夕,李煜在寫下《虞美人·春花秋月何時了》後,謝絕一生,伴隨他的去世,北宋詩壇正式登上曆史舞台。
而北宋詩人中,不得不提的就是梅堯臣,他反對西昆體,主張寫實,作品平淡有力,一改前朝詩風,被譽為宋詩的“開山鼻祖”。
而梅堯臣與歐陽修交好,但提攜梅堯臣的卻是錢惟演,所以北宋前期詩人間的恩怨,可以圍繞錢惟演展開。
當時,錢惟演依附權相丁謂,想要扳倒寇準寇老西,但是丁謂勢敗後,錢惟演亦開始倒戈,反攻丁謂,所以和丁謂一起,留下了奸臣的惡名。
寇準在詩詞上水平不算突出,但也有佳作,與白居易、張仁願並稱“渭南三賢”。
最重要的是,寇準歧視江南學子,所以一度打壓晏殊,沒給過什麼好臉色看。但是,北宋詩壇,最終還是成為了晏殊的天下,之後北宋詩人間的所有恩怨,幾乎都和他有著絲絲縷縷的關聯。
無論是在文學上,還是政治上,晏殊都可謂是北宋的“大拿”,範仲淹、王安石皆出於他的門下,歐陽修受過晏殊的栽培和提點,而宰相張知白則是晏殊的“知遇之人”,就是因為張知白的推薦,晏殊的才華才得到真宗的重視。
可以說,晏殊在北宋前期的勢力,以及在文壇的分量,都是舉足輕重的。比如梅堯臣、張先、宋祁、邵亢、傅堯俞等都是晏殊的朋友,後來的宰相王珪、天文學家蘇頌,皆是晏殊的幕僚。
晏殊的第七子晏幾道,也是北宋重要的詞人。
但北宋文壇內在的恩怨,一定是圍繞王安石展開的,因為變法,促進的新舊黨爭,對整個宋朝、乃至後世的影響都頗大。
歐陽修升官後,與範仲淹一起搞革新,並未真正成功,所以王安石上台後,繼續大刀闊斧地變法,這其中受影響最大的,當屬蘇軾。
因蘇軾的父親蘇洵,向來與王安石不合,甚至王安石母親病逝時,蘇洵不但沒有去憑吊,還寫了《辨奸論》來暗諷王安石與其背後的支持者。
待蘇軾升官後,也與王安石政見不合,曾上書抨擊王安石的“青苗法”,因此得到王安石的排擠。無奈之下,蘇軾主動申請調離京師,去往杭州任職通判。
反對王安石變法的,還有司馬光,所以蘇軾和司馬光被認為是舊黨“同夥”。
元豐二年,公元1079年,王安石下野後,受他提拔過的舒亶夥同禦史台官員李定、何正臣等,開始搜集蘇軾的詩詞,並從中找到蘇軾“忤逆”的證據,製造了轟動一時的“烏台詩案”。
其實受過王安石恩惠的沈括,早期就曾上表討伐過蘇軾。
“烏台詩案”爆發後,蘇軾鋃鐺入獄,羅織的罪名為:愚弄朝廷、妄自尊大、銜怨懷怒、指斥乘輿、包藏禍心,最重要的是對皇帝不忠。
所以神宗欲處死蘇軾,“烏台詩案”牽連之廣,堪稱北宋之最。當時蘇軾的胞弟蘇轍,為救蘇軾四方奔走,李之儀的妻子當街掛牌,為蘇軾鳴冤,而尚未與蘇軾見過麵的黃庭堅,本身也受牽連,但仍仗義執言,為蘇軾抱不平。
最終,王安石諫言神宗: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?蘇軾才逃過一劫,之後被發配黃州任團練副使,也就是在那裏,蘇軾完成了詩詞的大轉變,為“宋朝第一詞人”奠定了基礎。
元豐八年,公元1085年,宋神宗駕崩,哲宗即位,高太後臨朝聽政,司馬光複相,新黨遭到嚴重打壓,蘇軾也終於迎來了曙光。
在去往汝州赴任的路上,蘇軾去看望了王安石,一笑泯恩仇,約定好了將來一起歸隱養老,遺憾的是次年王安石就病逝了。在同一年,司馬光也故去了。
當時的蘇東坡很窮,且失去了與朝雲所生的幼子,心灰意冷之下,留在了常州,沒有去汝州赴任。4年後,杭州大旱,蘇軾任龍圖閣學士,第二次來到杭州,並在那裏留下了不朽的功績。
在這期間,蘇軾提拔了秦觀、與黃庭堅,皆身居要職。
但是沒過多久,高太後就去世了,哲宗掌權後,章惇為相,重新啟用新黨,蘇軾、黃庭堅、秦觀等人一同被貶,最慘的當屬蘇軾,在62歲的時候被一葉小舟送到了海南島,即當時的儋州。
公元1101年,蘇東坡在北歸的途中逝世,終年65歲。伴隨著蘇軾的離去,北宋王朝逐漸衰落,宋徽宗趙佶登基後,戰事頻起,方臘和梁山好漢紛紛起義,此時嶽飛才剛剛出生,包拯已經過世30多年。
蘇東坡過世那一年,李清照18歲,嫁給了趙明誠;周邦彥已經寫下了《少年遊·並刀如水》;“北宋五子”隻剩下程頤健在;賀鑄被召為太府寺主簿,幾年後病逝。
到此,北宋較為出名的詩人、詞人都已紛紛出場,雖然千年已過,但是他們留下的詩篇卻永垂青史。